|
許佑生
許佑生提供 |
楊錦郁/報導 06/27 15:17
《憂鬱症作家誌》
以文字為業的作家,性格上多半較其它行業的人士來得敏感、纖細。有失眠問題的一大堆,有憂鬱症的也不在少數,東方白、吳淡如等人都曾和讀者分享過這方面的困擾。
雖然世界衛生組織將憂鬱症和癌症、愛滋病並列為本世紀三大疾病;雖然每百人當中就有三人得到憂鬱症,但並沒有証據顯示作家得到憂鬱症的比例特別高。關鍵在仍於作家在這個社會上仍享有較高的知名度,寫《南京大屠殺》的知名華裔作家張純如、知名的漢學家馬漢茂;以及小說充滿甘草味的袁哲生都因憂鬱症走上絕路,猶如在文壇投入一顆又一顆的深水彈,讓文壇或讀者每隔一段時間便因這些意外事件而集體憂鬱起來,產生作家容易得到憂鬱症的錯覺。
其實沒那麼嚴重
在小說集《深藍》(九歌版)中寫出憂鬱症者破裂婚姻故事的王家祥說自己是「憂鬱症者的家屬」,他同樣從事文字創作的前妻從大學時就才華洋溢,但患了憂鬱症,王家祥說「憂鬱症者家屬」照顧憂鬱症病人久了之後,壓力太大,往往也會變成憂鬱症者,當他發現自己有精神官能症後,他選擇用針灸治療,前後三年,同時他還用健行、爬山等接近自然行為雙管旗下治療。
王家祥說,後來他再重讀凱•傑米森的《躁鬱之心》(天下遠見版)才發現書中寫的一些患有憂鬱症的著名藝術家狄更斯、貝多芬、梵谷等當中,狄更斯一天也要走二十英哩。
談到愈來愈多作家得到憂鬱症,王家祥輕鬆的表示:「拜託,其實沒那麼嚴重,換個氛圍就好。」他覺得都市生活太累了,最近他忙著將家搬到台東都蘭,準備開個簡單的民宿,過著看山看海的簡單日子。
書寫是治療的工具
剛出版《13樓的窗口》(寶瓶文化版)的七年級新生代作家古嘉,在這本書中描繪的即是台北萬芳醫院急性精神病房的故事。
古嘉說,她也是讀了《躁鬱之心》之後,才發現自己的情緒和書中所寫的很像。有輕度躁症和重度鬱症的古嘉說,她寫《13樓的窗口》主要想讓大家對憂鬱症有比較深刻的認識;希望社會可以更理解精神疾病者。
古嘉認為作家習慣文字這個工具,當一個人用熟悉的方式去整理自己的想法,可以達到「認知治療」,但她表示:「書寫對我有多種意義,我不想被定位為憂鬱症作家。」可以肯定的是,未來她不一定會再往疾病書寫發展。
六年級作家黃宜君在《野葡萄文學誌》開了「憂鬱症報告」專欄,她在專欄中赤裸裸的展示自己被憂鬱症所困的身心靈,其中還包括自殘的過程。對於這樣的書寫,黃宜君並無忌諱,她說:「憂鬱症就像貧血一樣,不是病態,我能用憂鬱症的身分來寫,表示我已經脫離那個困境,我藉由書寫的方式讓自己不要重蹈覆轍,希望這樣的寫作不要被汙衊化、妖魔化,也希望有這樣困境的讀者,能得到共鳴。」
黃宜君說她也一直把憂鬱症經典《瓶中美人》(先覺版)的主角席薇亞•普拉絲自盡的悲劇當成自己的警惕。
向自己宣戰
在作家中,陳雪可說對憂鬱症有相當深刻的認識,陳雪說:「它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病,又有周期性,有人失眠,嗜睡、靜止不動、異常忿怒、焦慮不已……」陳雪說她從讀大學時開始失眠,曾經三天沒睡覺,所以開始看精神醫師,也因此讓她意識到人的精神狀況非常難以理解,她讀了《神奇百憂解》(張老師文化版)及很多專業書,讀到連醫生都對她說,「很少人像你這麼清楚自己的狀態,不論是好的壞的」。
陳雪說,醫生觀察病人是中性的醫療行為,但小說家可以進入病人的內心描摩,尤其是自己又是患者的話。不過,憂鬱症病人需要的是醫生、社工師、心理師很多專業人士的幫助。
從《惡魔的女兒》(聯合文學版)到《陳春天》(印刻版),陳雪的小說中一直很關心人的精神問題,她說:「我先是關注自己,然後關注別人,我希望大家不要把精神病症妖魔化,像我現在固定吃助眠的藥,我會更加關心別人,因為那是一條漫長的路。」
在下一部小說中,陳雪將處理一個家庭中,各人面臨內在崩潰的故事,她說:「這是現在很常見到的問題。」
近日又飽受憂鬱症之苦的許佑生曾出版兩本關於優鬱症的書《晚安,憂鬱》、《聽天使唱歌》(心靈工坊版),他以自身的經驗說:「憂鬱症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病,很多人以為自己好了,其實是因為吃藥後覺得好了,一停藥,往往又發作。」許佑生讀過和憂鬱症相關的一些書,他覺得應該有一本類似羅蘭•巴特《戀人絮語》似的「憂鬱絮語」,因為憂鬱症者常會有著片斷的想法,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。憂鬱症纏身,就在六月二十一日,即使有他深愛的葛瑞在身旁,許佑生透露:「又自殺了,可,可惜一如往常沒死成。」他甚至遺書都寫好了,遺書中,他痛恨圖書分級制度的蠻橫,他鼓勵同志要加油!覺得對不起姊姊,還要把所有的藏書捐出來做同志或性別圖書館,書版權都給葛瑞。他認為自己是奮鬥失敗的例子。
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在新書《抗壓有方法》(健行文化版)中提到,他之所以沒有得到憂鬱症的主因之一是在心靈上有承受痛苦的能力。
無論如何,當憂鬱症找上自己時,無妨參考凱•傑米森的一段話:「我向自己宣戰,我堅信唯有坦誠自己的病情,才能試著協助同樣身受情緒失調之苦的人。」
|